關鍵詞:污水處理運營 污水處理外包 工業污水處理 污水處理第三方運行 工業廢水處理 生活污水處理
【格林環保為您關注】
1水質設計標準
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生活污水量不斷增多,同時由于水資源日益短缺及人們環保意識不斷增強,生活污水處理及回用在提高污水再利用、節約水資源和降低水環境污染等方面顯得尤為重要。
國內某高爾夫球場項目施工人員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,嚴重影響周邊人們的生活和污染了周圍的環境;與此同時,高爾夫球場每天灌溉需要大量用水,而項目區域內高爾夫球場澆灌用水極度緊張。
為有效解決生活污水排放和球場澆灌用水緊張的問題,在工人生活區構筑污水處理系統,處理后的出水用于補給湖水,不僅實現了廢水零排放、降低環境污染風險,而且還節約了有限的水資源,體現了國家提倡的節約、環保的循環經濟理念。
1.1污水處理規模
本系統污水主要為工人生活區的生活污水,根據業主提供資料,參考《廣東省用水定額》和《室外排水設計規范》(GB50014-2006),確定設計規模為100m3/d,總變化系數Kz=2.30。
1.2水質設計
參考相關生活污水水質,對污水處理系統的進水水質的主要指標設計見表1[1]。
生活污水進行深度凈化處理后,出水水質要求達到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》(GB3838-2002)V類水質標準,出水水質的主要指標見表2。
2方案設計與工程實施
2.1現場水質分析
本工程位于工人生活區附近,與普通生活小區生活污水相比,水量變化較大;隨著水體富營養化越來越嚴重,本工程設計出水用于補給湖水,因此,在常規降解CODcr和BOD5的同時,更應注重對N和P污染物的去除。
2.2工藝選擇
本工程污水來水變化較大,應設計調節池;在去除CODcr和BOD5的同時,對N和P污染物去除,采用A/O(脫氮的缺氧-好氧)工藝[2];為降低占地面積,減少污泥產量,同時保證出水水質,采用膜生物反應器(membranebioreactor,MBR)工藝[3];除磷一般有生物除磷和化學除磷[4],單獨采用生物除磷工藝,難以達到出水含磷濃度低于0.4mg/L的排放要求,可采用化學法進一步除磷(作為輔助除磷);為保障出水水質,同時出于景觀效果考慮,后面增設人工濕地[5]。
2.3工藝流程
根據本項目水質目標,從保障出水效果、便于自動化運行、節約投資和運行維護費用等方面考慮,主體采用“膜生物反應器+人工濕地”組合工藝,具體工藝流程如圖1。
首先通過格柵對污水中大顆粒污染物進行攔截;接著在調節池進行水質水量調節;經調節后的污水由提升泵提升到缺氧池;然后進入接觸氧化池和MBR池,缺氧池與接觸氧化池及MBR池構成A/O工藝[2],同時輔以化學除磷技術;最后進入濕地進行深度處理。
2.4主要構筑物及設備
本工程前處理主要構筑物為格柵槽(位于調節池內)、調節池、缺氧池、接觸氧化池、MBR池、污泥池、清水池及設備間,采用地下鋼混結構,占地面積80m2左右;人工濕地采用磚混結構,占地面積為300m2,頂部與地面平行。
2.4.1格柵槽與調節池
主要作用:攔截污水中大顆粒污染物,調節進水水質水量,確保系統進水均勻。
水力停留時間(HRT):9.0h。
主要設備與參數:提升泵(Q=7m3/h,H=10m,N=0.75kW)2臺,液位計控制提升泵啟閉。
2.4.2缺氧池
主要作用:與接觸氧化池和MBR池構成反硝化生物脫氮系統,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機物作碳源,將MBR池回流液帶入的NO3-和NO2-還原為N2,達到脫氮效果[2]。
水力停留時間(HRT):2.1h。
主要設備與參數:混合攪拌器(N=15kW)1臺。
2.4.3接觸氧化池和MBR池
主要作用:高效降解COD,N,P等污染物,降低出水懸浮物。
水力停留時間(HRT):接觸氧化池HRT=12.2h;MBR池HRT=3.0h。
主要設備與參數:回流泵(Q=7m3/h,H=10m,N=0.75kW)2臺;污泥泵(Q=7m3/h,H=10m,N=0.75kW)2臺;簾式中空纖維膜反應裝置1套(不銹鋼支架1套,膜組件材質為PVDF,公稱膜孔徑0.05μm,設計通量10~20L/m2?h)。
2.4.4設備間
主要作用:安裝鼓風機、產水泵、反沖洗泵、化學除磷及反沖洗裝置等設備。
主要設備與參數:羅茨鼓風機(Q=1.66m3/min,N=2.2kW)3臺;產水泵(采用浮球液位計控制其啟閉)2臺;反沖洗泵1臺;化學除磷及反沖洗裝置各1套。
2.4.5人工濕地
主要作用:采用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技術[5],深度去除COD,N,P等污染物,進一步降低出水懸浮物。
水力停留時間(HRT):24.0h。
填料與植物:填料選擇不同粒徑的碎石和陶粒,有效厚度為80cm;植物選擇美人蕉、梭魚草、鳶尾、菖蒲和再力花5種植物,種植間距為25cm×25cm。
2.5土建工程
本系統前處理土建工程大多屬于特種結構,對裂縫寬度、抗滲性等控制嚴格,采用C25的防水混凝土,抗滲標號S6,外表面并作防腐處理;人工濕地底部采用鋼筋混凝土和復合土工膜雙重防滲。
2.6電氣控制
外部輸配電電纜、控制電纜采用地下電纜溝敷設方式;采用PLC系統進行自動化控制,主要控制調節池的提升泵、攪拌器和浮球液位計,缺氧池的攪拌器,MBR池的回流泵、浮球液位計和污泥泵,設備間內的鼓風機、產水泵和反沖洗泵等設備。
3處理效果及效益分析
3.1處理效果
系統處理后經當地環境檢測部門檢測的水質指標見表3,處理效果如下:
(1)由表3可見,該處理系統出水滿足設計要求,水質達到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》(GB3838-2002)V類水質標準;
(2)本系統前處理部分采用地埋式設計,同時對濕地植物搭配方面進行景觀優化,提高了系統的整體景觀效果,實現了與周圍景觀相協調;
(3)本系統采用MBR技術,省去了二沉池與消毒池,有效保留活性污泥生物體,降低了剩余污泥量,減少了污泥處理成本;
(4)本系統在接觸氧化池與MBR池之間增設溢流堰,更好地截留接觸氧化池活性污泥,降低MBR池內的膜污染,延長膜組件的使用壽命;
(5)污水經MBR池處理后進入濕地,降低了濕地污染負荷,減少了濕地堵塞,利于濕地的長期運行;濕地系統對污水中的氮磷做進一步深度處理,保證了系統出水水質。
3.2經濟效益
3.2.1年工程建設成本M1
本工程建設總承包價約為142萬元,該工程整體使用壽命為50a,則工程建設投資成本為2.84萬元/a。
3.2.2年運行費用M2
運行費用主要包括電費、藥品費和濕地費用等。化學除磷藥品濃度為10%的聚合硫酸鐵溶液,投加量約為50mL/t,由于聚合硫酸鐵具有一定腐蝕性,同時處于生態考慮,藥品主要在系統調試時投加,隨著系統中活性污泥不斷繁殖、濕地植物和微生物生態系統成熟,投加量逐漸減少,當系統調試完成進入良性循環后,即停止投加,將其作為水質改善的應急措施,因此這部分藥品費用可忽略不計。
濕地費用基本上可歸納為人工費,材料消耗和植物種苗補充費,檢修、事故處理和不可預見費[5],材料消耗和植物種苗補充費,根據實際工程推算,這部分費用可按每年0.03~0.04元/m2進行估算,檢修、事故處理和不可預見費可按每年0.01~0.02元/m2進行估算,即12~18元/a,因此,此費用也可忽略不計。
本系統用電功率以4kW計,每天運行24h,本地工業用電0.7元/(kW?h),則污水處理電費運行費用約為0.67元/m3(4×24×0.7÷100)。
本系統年運行費用M2=100×0.67×365=2.45萬元/a(不包括人工費)。100為每天設計處理的水量(m3)。
3.2.3年節約自來水水費M3
當地水價按3.5元/m3計,排污費1.5元/m3:
M3=100×(3.5+1.5)×365=18.25萬元/a。
3.2.4年收益M4
M4=M3-M2-M1=18.25-2.45-2.84=12.96萬元/a。
通過對本系統建設成本與年收益分析,大約11a可收回建設成本投資,與常規污水處理項目相比,投資回收期相對偏長,可進一步優化設計,降低投資成本。
3.3環境效益
(1)本污水處理系統可有效地降低污水排放量,緩解高爾夫球場用水緊張,大大節約了清潔水的使用和消耗量;
(2)本污水處理系統能有效防止周邊水生態系統的污染,改善周邊生態環境,在處理回用生活污水的同時創造出一座生態濕地公園;
(3)本污水系統濕地部分將有力地提升區域生態承載力,為哺乳動物、昆蟲和植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和生長環境,促進生物多樣性;同時具有涵養水源、地下水壓咸、增加空氣濕度的作用。
3.4社會效益
(1)本污水處理系統將為人們展現出一個綠色、自然、和諧的高標準生態治污示范工程,具有顯著的示范效應;
(2)本污水處理系統在培養人們生態、環保、低碳的生活理念方面起著非常直觀的教育作用;同時提高人們節約資源、重復利用資源、尊重自然的生態理念。
具體參見http://www.dowater.com更多相關技術文檔。
4結語
(1)本污水處理系統在降低污水中CODcr的同時,實現了深度脫氮除磷,出水用于補給河湖,實現生態補水。
(2)采用接觸氧化生物膜技術,利于微生物附著生長,對水質、水量變化適應性強;在接觸氧化池與MBR池之間增設溢流堰,更好地截留接觸氧化池活性污泥,降低MBR池內的膜污染,延長膜組件的使用壽命,有利于MBR技術的推廣應用。
(3)MBR池出水進入人工濕地進行深度處理,一方面降低了進入濕地的污染負荷,減少了濕地堵塞,利于濕地的長期運行;另一方面對濕地進行景觀設計,使得該污水處理系統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,便于其在小區內的推廣應用。
(4)本污水處理系統前處理好氧部分設計占地面積偏大,增加了工程投資和日常曝氣量,造成本工程造價及運行費用偏高;
目前,MBR和人工濕地技術在國內外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關注,如何將這2種技術進行高效整合,在保證出水水質的同時,更好地降低工程和運行成本,優化景觀效果,融入周圍環境,值得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。